“– The life of the worlds is a roaring river, but Earth’s is a pond and a backwater.

– The sign of doom is written on your brows – how long will ye kick against the pin-pricks?

– But there is one conquest and one crown, one redemption and one solution.

– Know yourselves – be infertile and let the earth be silent after ye.”

智识分子、语言本能、A Woman on the Edge of Time

A Little Life 之后看了三本非虚构类的书。大概是觉得短时间内没有心力再沉浸于小说里了。在这几本之前已经有很长时间没读过中文纸质书,所以竟然有了“原来自己读书的速度也不是太慢”的感叹。


《智识分子》这本书是我一直关注的博主同人于野的新作。现在回想起来,关注他的博客大概也快四五年了。因为同样是理工生,我很欣赏他的写作风格:语言简洁到位并不失严谨。即便是有深度的科普性的文章也浅显易读。但又不会为了浅显易读而使用网络时代的词汇去冲淡严肃性。

《智识分子》里有不少博客里的文章,看上去更像他的读书笔记。不过作者一开始也道明了:“这本书设计的所有严肃理论都是别人的研究。”用我豆瓣上的短评来说“有错误的、过时的,甚至自相矛盾的观点。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是 information junkie,那这本书会让你爱不释手。”

这本书里谈到了作者所认为的,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(例如前言里的刺猬和狐狸);一些简单的经济学知识;国内外教育问题;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方法和角度(处理信息的方式)以及最后,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位置。

许多道理都直接明白。比如“智识分子”的思维方式,当然是“对什么都了解、对很多事持怀疑态度、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测”比较好。但也有一些我之前从没想过的,例如“信息就是意外”、收集信息的“第一个功夫”是阅读学术论文、几乎主宰了“人性”的进化心理学;其中有一章谈社会阶层的(以及摆脱自身阶层)、一章谈论技术影响天下大势的,以及,人从事怎样的工作是会输给机器人,都让我茅塞顿开。

事实上,人的基因与黑猩猩有98.4%相同(2012年最新的研究数字是98.7%),而黑猩猩雨波诺波猿(也就是倭黑猩猩)则仅有0.7%的差异(最新数字是0.4%),所以人只不过是第三种猩猩而已。

至于自相矛盾:P131 页上写了“基因加环境,也不能把人完全定死,人总有自由意志。”但后面又有提到“人没有自由意志”(忘记标注是哪一页了,汗)。而《大尺度和硬条件》里对人和黑猩猩之间差别的理解,恰好在我之前读的《语言本能》里也有谈及——我不是生物学家,但我更偏向于后者的解释。至于怎么个错法我会在下面重提。

总之,好读,信息量大,里面提到的参考书都很有意思。


因为自己在从事和语言有关的工作,对 Steven Pinker 也久仰大名,所以就买来看看。价格小贵,买的时候亚马逊好像是90rmb+,现在跌下来了,我买的几乎所有的书都会跌价。

《语言本能》讲的就是语言。可也是海纳百川,涵盖了文化、生物学、人类学、进化心理学等命题;也谈了教育(这里更多的是儿童学语言以及学校的语言课)、进化(当然也是拿黑猩猩说事)、人工智能。叙述同样毫不晦涩,有一些冷幽默,有许多地方会拿流行文化作为案例。学术但读起来不枯燥,适合作为入门书,并且值得反复读。

这本书需要有一定的英文基础。因为大多数论据和分析都基于英语。好在中文版没有硬是将英文一股脑翻译,有不少保留和对照的部分。能让人同时见到英文的巧妙和不合理。

因为内容很多,我还是挑选几个最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放在这里好了:

复合词的重音通常落在第一个单词上,而短语的重音则往往在第二个单词上。例如短语 dark room 指的是没有光亮的房间(重音在 o 上),而复合词 dark room 则指暗室(重音在 a 上)。
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能够准确地才出汉语里“轻”字代表重量小,“重”字代表重量大……语言象征主义,即舌头较高,形成空间较小的共振腔,它放大的都是高频率的音。用这种方式产生的元音让人想到微末之事:mice,squeak, 反之,放大低频率的元音则让人想到庞然大物:elephant, roar。
……英国东南部中下层阶层所说的英语则成为标准美式英语的种子。到 18 世纪,美国口音已经形成,而美国南方的口音又特别受到北爱尔兰移民的影响……所谓的“美语特征”都是从英国传入的。
所有的脊索动物都是“对侧”控制的……金丝波兰尼认为,一定是某个遗传指令导致这个生物在胚胎时期发生了头部旋转。……进化无法将一切倒推重来,只能对原有的涉及进行修补、改装。
词语观察就像集邮一样,它能给你带来知识上的乐趣,但也会附带产生一定的忧虑,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收集的邮票中有多少赝品。
就像鱼儿感知不到水的存在一样,人类学家也是在人类共有的元文化中游来游去,从一种文化游向另一种文化。

最后,关于黑猩猩:

1%的差异其实并不小,就 DNA 的信息含量而言,它相当于 10 兆字节的信息。这足以容纳普遍语法,而且还能腾出许多空间装载将人类和黑猩猩区别开来的其它设备。事实上,1%的 DNA 差异并不是指 1%的人类基因和 1%的黑猩猩基因存在不同,从理论上说,它可以指 100%的人类基因和 100%的黑猩猩基因存在差异,而每个基因的差异为 1%,DNA 是一套离散组合代码,因此基因中的 1%的 DNA 差异可以被作是 100% 的差异。

书中还有一部分讨论人工智能的语言分析,和《智识分子》又是另一个对立面了。同样让人自我感觉良好,长舒一口气。


A Woman on the Edge of Time 是去年听 BBC 播客 A Good Read 时注意到的。作者的母亲在二十九岁时在朋友的寓所自杀,留下了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儿子。在哥哥 Simon 因心脏病离世后,也年近五十的 Jeremy Gavron 决定着手调查母亲自杀的原因——因为之前他母亲的死亡都是家里不愿提及的沉痛往事。在播客里,作者念了书中的一段话:

What Sonia said about Hannah not wanting to grow old also bothers me. What about Simon and me? I want to ask her. Wouldn’t she have wanted to see us grow up? Though, do I really want to know the answer? I am old enough to be my mother’s father, but I am her son, and children never stop wanting their parents’ love, never lose their ability to be hurt by them.

这段话让我触动很深,加上书中主人公 Hannah Gavron 是思想和行动都在那时代相当超前的女性,于是就打算买来看一下。Book Deposit 的购书经历不是很愉快,因为没有办法跟踪包裹,等了快二十个工作日都没收到。于是让他们重新寄了本,后来两本都到了。但拿到手的时候早已经过了想读期。

好在书不厚,而且语言简单。Gavron 因为是新闻记者背景,叙事总是很冷静,调理清晰。但时不时会留下几句让人感同身受,或忍不住反复回味的句子。和母亲旧友取得联系的故事不会去戏剧化或刻意煽情,和母亲死前外遇的对象见面那段是全书最让我感动的地方。遗憾的是,这个版本不知为何出现了几处编辑错误。影响了一点阅读体验。

在探访几个曾与母亲产生过交集的人物、家庭的时候。Gavron 对人与人关系的理解也有所改变。当然,经历更多的是对母亲的改观。其实从一开始就知道,除非是自杀者讲明(她在遗书中并没有解释)自杀动机,无论作者怎样“判案”都不会 100%准确。但不得不说 Gavron 已经调查得面面俱到:从母亲的童年、学生时期,到人生经历的几次爱情、事业转折。逐一理清了头绪。不仅为读者还原了一个丰满立体的女性形象,也反映出一些 50、60s 的英国女性境况。

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作者借由认识母亲,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。母亲在他的生命中只是短暂地出现,却是他一辈子都无法摆脱的不解难题。好在,写完这本书之后,Gavron 最终得出了让他自己,也让读者满意的答案。

Landscapes, Every Time I Die, Bury Tomorrow @ Engine Rooms

上海的乐高探索中心 Shanghai Legoland Discovery Center